1944年冬季的一个寒冷夜晚,河北丰润县城的日军监狱内,发生了一幕令人难以直视的场景。一个身穿破旧囚服的囚犯,用一根粗糙的麻绳紧紧勒住了另一名囚犯的脖子。奇怪的是,被勒住脖子的那名囚犯非但没有反抗,嘴角似乎还挂着一抹平静的微笑。而那个动手的囚犯却在泪流满面,显得精神几乎崩溃。几秒钟后,被勒住的囚犯逐渐昏迷,四肢开始抽搐,恰好踢翻了旁边的夜壶,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,在漆黑寂静的牢房内格外刺耳。随即,不远处的值班室传来骚动,惊醒了值班的看守,他们拖着沉重的脚步,骂骂咧咧地朝牢房走去。
一听到狱卒的脚步声,动手的囚犯仿佛获得了赦免一般,迅速松开了绳子,匆忙将麻绳塞进稻草堆里,然后迅速翻身装作睡觉,成功地蒙混过关。当一切恢复平静后,被勒的囚犯在周围囚友的低声呼唤下渐渐苏醒。当他看到旁边那位双眼通红、神情激动的狱友时,似乎瞬间明白了什么,长长地叹了口气,缓缓说道:“同志,真是辛苦你了……”
这个差点命丧黄泉的囚犯,正是八路军冀东军区联络部部长兼冀东东北情报联络站站长,威名赫赫的“燕山部队”领导人——任远。他为何会身陷日军黑牢,又为何险些死在同胞的手中?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传奇的经历。
展开剩余77%1944年10月16日,是晋察冀军区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。当天,冀热边军区的各县级干部汇聚在丰润县何家营,正召开冀热边特委的扩大会议。遗憾的是,这个重要会议的消息被泄露出去,驻丰润的日军第8混成旅团迅速行动,动员了5000多名士兵,将何家营及周边地区围得水泄不通,企图一举抓捕冀热边军区的骨干力量。
冀热边特委接到敌军动向的情报后,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转移。然而,在经过杨家铺村时,队伍陷入了由3000多名日伪军组成的包围圈。随即,晋察冀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杨家铺突围战爆发。敌人提前部署,八路军只有少量警卫部队支援,战斗非常惨烈。据史料记载,参加会议的近800名干部和警卫战士中,有430余人当场牺牲,150余人被俘,最终仅约120人成功突围。即便如此,这场战斗的巨大损失,依然让聂荣臻元帅感到深深的痛惜:“杨家铺战斗,是我军在华北地区一次惨痛的失败。”
然而,当时几乎没人知道,另一场更大的危险悄然临近,因为任远也在被俘的人员之中。
地下情报工作者常常化名掩护身份,任远也不例外。在延安学习情报保卫时,他以“马耀武”之名;在晋察冀军区社会部工作时,他称自己为“任远”;而当他被派往冀东建立东北情报联络部时,他又以“刘杰”这一全新身份活动,借此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。这样做,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。毕竟,东北情报联络部主要负责的情报对象是伪满洲国和关东军,任务重且敏感,联络部内更是保存了一台至关重要的大功率电台。
在冀东的两年多时间里,任远指挥并派遣了几十名地下工作者,覆盖了冀东和东北多个重要城市,建立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情报网络,收集了大量日伪的军事、政治及经济情报。这些信息通过那台电台源源不断地传回延安,为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。
正因为如此,任远将这台电台视为生命,极其重视密电码的保护。除非是冀热边特委社会部的成员、他自己和身边负责译电工作的工作人员,没有人能接触到这些极机密的信息。所有的密电码和联络代号,都记录在一本小巧的笔记本中,这本本子绝对不能丢失。若有人获得这本子,整个冀东地区的情报网络便会面临被彻底摧毁的危机。为此,任远把笔记本紧紧藏在自己的衬衣胸前口袋中,从不离身。
然而,随着任远的被捕,这个关乎整个情报网络安全的小笔记本,随时可能落入日军之手。
当任远在剧痛中醒来时,他发现自己正躺在担架上,身旁是两名老乡,他们夹在日军队伍中,步履蹒跚地向丰润县城走去。回想起突围的情景,他依稀记得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,自己的双臂被弹片击中,随即便失去了意识。清醒过来的第一刻,任远立刻感到口袋里的笔记本依然在。他不禁松了口气——敌人搜查时看到他满身血污,没再细致搜身,只拿走了他的手枪和钢笔,才使得这本小笔记本暂时逃过了一劫。
然而,任远清楚,待他们抵达丰润县城,日军定会对俘虏进行严格搜身,笔记本的安全无从保障。因此,他计划在第一时间销毁它,但由于双臂严重受伤,他连自己军装的扣子都解不开。就在他一筹莫展时,日军的队伍停了下来,原来夜色已深,日军担心八路军来劫回俘虏,于是命令驻扎在附近村庄过夜,任远等人则被押进了一个马厩中。
这是他保护情报的唯一机会。任远开始装作呼吸急促,向抬担架的老乡求助,借此让他解开衣服的扣子。当夜深人静时,忍着剧痛,任远终于从衬衣口袋中取出了笔记本,一页一页地撕下来,悄悄吞了下去。这样一位受伤的囚犯,为了保守国家机密,忍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。
笔记本销毁后,任远终于松了口气,但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难题——他该怎么办?
发布于:天津市网配查配资-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-炒股加杠杆去哪儿办理-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